2019/08/03

190729【台中北區】科博館 拍岸鯨奇鯨豚特展


▲台中科博館《拍岸鯨奇 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

可能有人有搭賞鯨船,
希望乘風破浪出海期待與鯨豚有個巧遇,
而這次台中科博館的特展,
展出《拍岸鯨奇 當鯨豚與人相遇》,
不只是認識鯨豚,
而更加注重與人類的關係上,
了解這群巨大卻溫柔的海中生物,
如何演化進水中、又因為擱淺上岸,
與人類相遇的故事。


1990年擱淺於墾丁的大村鯨骨骸


一進展場就看見一副鯨魚的骨骸,
上面寫著「大村鯨」這個沒聽說過的品種,
原來1990年開始禁止捕殺鯨豚,
就在這年在屏東墾丁,
發現鯨豚擱淺而送到科博館,
館員將其埋在土中二年後,
將其誤以大翅鯨的身分,
巡迴台灣各地展覽。
直到2003年三位日本學者,
才以論文發表視為全新品種,
並以日本鯨豚學者「大村秀雄」為命名,
在這次展覽也重新「正名」展出。
這也是科博館第一次與鯨豚相遇!


▲傳說毛利人祖先騎乘大鯨魚到紐西蘭建立部族

以前曾看過資料提到,
鯨魚跟駱駝是近親、河馬跟豬是近親,
但近代DNA發展結果意外指出,
原來「鯨魚」跟「河馬」才是近親呀!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推測,
鯨豚祖先可能就像河馬一樣,
到水中捕食魚類,最後離開陸地後,
經過4000多萬年的演化,
成為先今的樣貌!

這點表現在物種演化的外貌上,
可以在「龍王鯨」身上得到解答,
龍王鯨鼻孔逐漸從臉部後退到額頭,
最後今日現存的鯨豚鼻孔都位於頭頂。

▲科學家鯨豚的陸上近親「河馬」

▲生活在陸上的鯨豚祖先「巴基鯨」

▲左前「龍王鯨」鼻孔位於額頭,是生物演化的過渡期


目前全世界共有89種鯨豚,
台灣因為黑潮流經,曾發現30多種鯨豚,
佔了鯨豚種類的1/3。
一般來說非學術上的定義,
2-4公尺被稱作海豚、
4公尺以上才稱為鯨魚。
但在學術上嚴謹的定義,
將鯨豚依牙齒類型,
區分為「 鬚鯨亞目」及「齒鯨亞目」。

「鬚鯨亞目」的成員有鰮鯨、藍鯨,
鬚板由角質構成,
濾食糠蝦磷蝦等浮游生物;
「齒鯨亞目」則有頭部碩大的抹香鯨,
憋氣一次長達2小時,
可下潛2000-3000公尺;
海豚則是「齒鯨亞目」底下的海豚科,
沒有背鰭的露脊鼠海豚則屬於鼠海豚科。
其中喙鯨最特別了,
雄鯨只有下側兩顆大牙,
吃東西還得用吸的!

「鬚鯨亞目」代表「小抹香鯨」

「鬚鯨亞目」小鬚鯨的鬚板

▲雄性喙鯨的二顆牙齒相當特別


▲胎生的鯨豚擁有卵巢與子宮


 ▲侏儒抹香鯨的胚胎

大家都知道海豚有回聲定位,
但這不是每種鯨豚都擁有的能力喔!
齒鯨下巴骨頭可以傳導聲音到耳骨,
讓牠們在大海中聽到聲音,
因此只有齒鯨才有辦法回聲定位,
這可是鬚鯨辦不到的!


但相對而言,
太多聲音可能干擾鯨豚判斷方向,
而可能造成擱淺!
就例如近期彰化外海計劃風力發電,
在興建電場打樁造成的噪音,
發展綠色能源卻對鯨豚會造成嚴重影響,
實在是難解的議題。


▲具有回聲定位的齒鯨,藉由下巴骨頭傳導聲音到耳骨

台灣常見幾種海豚,
熱帶斑海豚、瓶鼻海豚弗氏海豚、 飛旋海豚、瓶鼻海豚、花紋海豚、
以及2015年正名,
台灣特有亞種的「台灣白海豚」。
根據統計台灣白海豚只不到70隻,
極度瀕危等級,更應該好好保護。

▲台灣常見鯨豚的辨認方式

▲台灣白海豚年幼體色較深,舌頭伸入媽媽乳腺內吸奶


▲新生幼豚舌頭帶有鋸齒以便吸食乳汁


▲展場模擬臺中附近海域台灣白海豚的棲地

剛剛提到噪音可能造成鯨豚擱淺,
如果遇到擱淺鯨豚,
先看氣孔是否開闔確認是否還活著,
並打電話118通知海巡署,
請相關人士前來處理,
有濕布可在氣孔、背鰭、尾鰭覆蓋保濕,
避免碰觸鯨豚嘴部、尾巴,
以免因鯨豚因害怕而造成人類受傷。


鯨豚擱淺可能存活或死亡,
但身為科博館學術而非醫療單位,
許多鯨豚都是死亡的個體。
以台灣鯨豚研究專家姚秋如博士來說,
CSI鯨豚擱淺研究的過程中, (Cetacean Stranding Investigation)
曾解剖7隻台灣白海豚,
只有1隻胃裡有食物,
其他6隻胃裡空空如也,
可能是這些擱淺死亡的白海豚,
身體可能已有狀況導致捕食不到食物,
最後體力不支而擱淺。

▲擱淺的鯨豚示意狀態


CSI鯨豚擱淺研究室

除了藉由科博館實際接觸擱淺鯨豚之外,
特展最後還設有多媒體互動遊戲,

一起瞭解這群活潑又聰明的海中哺乳生物,
展期到明年(2020年)的3月8日,
好好把握認識牠們的機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