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0

190206【台北中正】自來水園區 觀音山蓄水池開放!



觀音山蓄水池斑駁的導流牆

很多人曾去過
公館後花園的自來水博物館,
但對於園區內觀音山上的蓄水池,
可能就不太清楚,
剛好看到新聞提到,
蓄水池從大年初一開始,
每天11:00及15:00,
在導覽員解說之下正式開放,
在年初二提前30分鐘到門口,
購票排隊領取號碼牌,
一起體驗看看!

園區門票及蓄水池號碼牌

台北自來水的發展,
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前,
水源主要來自挑水挖井,
民政長官後籐新平遂聘請
英國人威廉巴爾頓(W. K. Burton)來台,
設計一系列自來水系統。
可惜巴爾頓在找水源之際,
在1899年感染痢疾,病逝東京,
後續就交由學生濱野彌四郎進行。

日本果真是講求效率的民族, 1903年探勘、1907年編列預算動工, 1909年3月完工、4月正式供水, 每日2萬噸乾淨的水, 就從公館水源地流出, 造福城內、艋舺、大稻埕, 也就是現今中正、萬華、大同區, 這一帶約12萬人使用。 成為台北自來水的濫觴!


觀音山蓄水池導覽

導覽馬姊解說台北自來水的歷史由來

常被當作婚紗背景,
最廣為人知的華麗典雅建築,
是由森下松之助設計,
建於1908年的唧筒室。
與監察院、台中州廳、
台灣文學館為同一位設計者,
內有4座原水抽水機、
以及5座清水抽水機。
負責抽取原水、輸送淨水。

建於1908年的唧筒室

迴廊與木窗相當雅典

近處4組原水、遠處5組清水抽水機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公館自來水來自哪裡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流程:
1️⃣ 取水:今水管音樂附近新店溪畔取原水
2️⃣ 導水:原水由原水抽水機導向淨水設備
3️⃣ 淨水:2座圓形沈澱池、6座方形過濾池
4️⃣ 導水:淨水由淨水抽水機導向山上蓄水
5️⃣ 蓄水:儲蓄淨水並藉由重力流出
6️⃣ 量水:計算配送的淨水流量
這套系統使用了68個年頭,
一直沿用到1977年,
因為興建公館淨水場才功成身退,
實在是功不可沒!


而這次開放的觀音山蓄水池,
位於42公尺園區內觀音山上,
山因臨近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
跟著導覽馬姐的腳步,
來到山上被漆成紅色的蓄水池入口,
一片綠油油草地下方即是水池所在,
水池被覆蓋是為了保護水質避免污染,
紅色建築與綠色草地相互輝映,
在山上格外亮眼。

跟著導覽緩步登上觀音山
蓄水池就隱身在山頂草地的下方

被漆成紅色的入口格外醒目

走進蓄水池內部,
中間走道將水池一分為二,
淨水經由唧筒室,
從淨水井的「大喇叭」流入,
4500噸的水沿著導流壁,
達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之效,
再從配水井流出,
經量水室再配送到市區,
使得家家戶戶,
有便利的水資源可以利用。

入口走道將左右水池一分為二

淨水從唧筒室經淨水井流入



池內共有5組導流壁

水沿著導流壁達「流水不腐」之效


淨水最後由配水井,經量水室流出

說真的走進水池還蠻震撼的,
這個台北第一座蓄水池,
竟然就隱身在觀音山的內部,
站在池底望著4公尺高的導流牆,
燈光打在斑駁的牆面,
好像走入電影《移動迷宮》場景中。


位於室外的淨水井

淨水井內部

位於室外的配水井
配水井有如小型羅浮宮金字塔

另外蓄水池也令我想到
東京地底下的滯洪池,
雖然蓄水池規模不及滯洪池,
但實在佩服日本人的設計與巧思,
改善當時台北的衛生環境,
得以讓瘧疾、痢疾肆虐的台灣,
走向整潔與進步。


取水口下層現為水管音樂

取水口依稀可見當初改建的設備
位於洛德城堡前的量水室

除了園區內的唧筒室跟蓄水池,
也可以走訪園區外, 建於1961-1964年的取水口,
以及洛德城堡前的量水室。
這四處1993年制定、
2002年增訂的市定古蹟,
感受建築之美、體會近代工程,
更能思索一滴乾淨的水得之不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