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正展出「敦煌風華再現」特展 |
敦煌展又來到台灣了,
從2005年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看展到現在,
已經12年頭,終於引頸期盼又來台灣了。
這次展覽在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
實在是太晚發現,
從4/26-10/1,只剩下20天的時間,
對敦煌有興趣真要的好好把握時間喔!
敦煌位於絲路上的必經之路 |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海拔1500公尺,
是當時中國與西域的必經之路,
魏晉南北朝期間,許多僧侶為了到西方朝拜取經,
途經這片沙灘礫漠,為了休息而在石壁上鑿窟,
而後為了對佛祖觀想,開始有了繪畫、有了塑像。
有言道:南房多寺廟、北方多石窟。
原來所謂的石窟,其實就是廟!
石窟的演變 |
跟上次很不一樣的是,
上次比較多以文物為主,
這次展望則多為石窟內的壁畫,
那石窟內的壁畫要怎麼搬來台灣呢?
難道要把石頭連同壁畫切割下來嗎?
當然不是!
壁畫還是原封不動,完整在保存在敦煌石窟當中,
展覽的所有作品都是臨摹作品,
但可別小看這些作品,這可是與敦煌研究院合作,
自1944年以後,畫家為保存上千年的壁畫,
著重真實,且對壁畫有詳細瞭解,
才有辦法作到的!
而且臨摹除了更方便外借各國展示,
更可以與真品比照,確認原件是否破損,
可謂相當重要!
阿修羅王 |
既然提到石窟就是廟,
那麼壁畫當然就是以佛教的神話故事為主囉!
上圖就是佛教護法阿修羅王,
立身於大海之後,背倚須彌山,
兩臂上舉,手持日月,高大且魁武!
下圖則是兩力士,手持蓮花,
花中的六角形則是意為「隨意所求,皆得滿足」的摩尼寶珠,
飛天在寶珠旁乘著祥雲翩翩起舞,
呈現活潑流動的姿態。
力士與摩尼寶珠 |
這幅覆斗式的石窟,還有西王母、東王宮等道教的題材在內,
雖然佛教源於印度,但傳到中國仍受道教儒家思想影響,
因此也反應在石窟壁畫當中。
另外展覽當中還得以一見「三兔共耳」圖,
這幅圖見於莫高窟第407窟的頂部藻井,開鑿於隋代,
但有趣的是,唐代之後在中原就不見這種圖案,
反倒是常見於中亞、中東、歐洲的教堂,
莫非圖形穿越了佛教,
甚至影響了伊斯蘭,甚至基督教文化?
三兔共耳圖 |
阿彌陀佛說法圖 |
此為初唐時期的作品,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多點透視,
壁畫正中間呈等腰三角形,就是地位最高的「阿彌陀佛」,
臉部原為金色,是當時相當昂貴的顏色,
可惜因為日照,以及顏料含鉛氧化而變為黑色。
左邊為「觀音菩薩」、右邊為「大勢至菩薩」。
上O觀音菩薩鳳眼和藹,好似女人的面容,
與下圖「水月觀音」多了鬍鬚較中性的相比,
上圖更加美麗動容,因此得到了「美人窟」之稱。
而下圖的水月觀音,較不著重細節,
謝意不寫實,只用粗線條呈現主要身體形狀。
這原自西夏的作品較上圖初唐作品嚴謹,
也表現了西夏當時掌管敦煌,
列強環伺,對外敵戒慎恐懼的心情。
水月觀音 |
千手千眼觀音 |
臉部正中間是千手觀音的面容,共有51個頭,
黑色都是原為皮膚的手,
在手的周圍,呈現當時百工百藝,
其中還有蒸餾酒塔,
更是是證明中國用蒸餾製酒的最早史料。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 |
還有當時出錢造窟,有錢有勢的「供養人」
圖上壁畫就是莫高窟130窟當中,
描繪都督夫人與大小女兒、丫鬟一同禮佛的樣貌。
此窟由著名畫家「張大千」發現,由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
花了4個月查詢資料,復原臨摹而成。
而130窟,也是著名高26公尺的「通頂大佛窟」所在地。
由上圖可見都督夫人符合唐朝圓潤豐腴的審美觀念,
頂著華蓋,穿著絲綢製的飄逸石榴裙,
臉上的「點靨」與「花鈿」,
更是當時貴族流傳至民間的時尚造型。
元稹詩中「新妝巧樣畫雙蛾,漫裹常州透額羅」,
大概就是形容圖中美人的姿態。
釋迦摩尼佛涅槃 |
為莫高窟的第158窟,
原件15公尺,特展內為縮小的13公尺版本,
這件複製品可是分為四件,由敦煌研究院組裝,
才得以讓我們在台灣一睹莊嚴的面容。
釋迦摩尼涅槃意謂著死亡,也代表著得道。
位於佛像腳底下,繪有聽道的帝王們痛心疾首、拿刀自殘;
在佛像頭頂上,則是諸位弟子痛心疾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是風格對比強烈的作品。
面對釋迦摩尼涅槃,帝王們痛心疾首、拿刀自殘 |
釋迦摩尼的弟子則痛心疾首、無法接受 |
展覽當中還特地將275窟、220窟搬到科博館當中,
第275窟建於北涼,距今約1600年,
可說是莫高窟最早的石窟之一,因此又稱為「敦煌第一窟」。
是彌勒菩薩未成佛的本生故事,
所謂本生故事,指的就是佛在未成道之前的前生故事。
彌勒菩薩雙腳交叉,高坐在來自西域,而非中原本土的雙獅座椅上,
兩旁的壁龕前後段風格迥然不同,
更是有一段「一牆隔千年」的有趣軼事。
第275窟的交腳彌勒菩薩像 |
供養人翟奉達出資,花費20年打造興建,
石窟入口右側下方的發願文佐證,
可視為翟家的家廟。
中間石龕為清朝重修的作品,
正中間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迦葉、阿難二大弟子,
以及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脅侍菩薩,
左方壁畫為西方極樂世界,
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以及大勢至菩薩,
下方還有正在跳「胡旋舞」的舞者。
右方壁畫為東方琉璃淨土,有7尊藥師佛及菩薩,
下方樂師彈奏著來自西域的花邊阮、箜篌等樂器。
正對阿彌陀佛則是未來彌勒佛,是貞觀16年,西元642年的作品。
左右兩側的壁畫都是唐朝時期的作品,
但在發現之時,牆上的壁畫是宋朝時期繪製的千佛圖,
直到西元1944年撥去千佛圖後,
唐朝的壁畫才得以重現,
至今在末來彌勒佛的左上角,
仍得以看到宋朝遺留下來,千佛壁畫的一角。
在同個石窟當中,得以見到唐朝、宋朝、以及清朝,
跨越千年的時代軌跡,
不由得令人領略中國歷史的綿遠流長。
翟奉達出資興建第220窟 |
第220窟中間為阿彌陀佛、迦葉、阿難、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 |
左側壁畫描繪西方極樂世界 |
極樂世界中跳舞的舞者 |
藏經洞 |
壁畫復原工作室 |
佛教四大天王泥塑、藏經洞、回鶻骰子及活字版、
壁畫復原工作室,以及當初礦石顏料的來源等等。
如果對佛教文化有興趣,
又沒有空親自跑一趟敦煌莫高窟的話,
建議可以在10/1以前來台中科博館,
每天 10:00、11:00、14:00、15:00,
還有約1小時的專人導覽,
一定會讓您對敦煌以及佛教,
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呀!
敦煌風華再現 續說石窟故事特展(收費特展)
2017/4/26 - 2017/10/1
第四特展室與立體劇場旁廣場
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106/DunHuang/index.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